aftershockzw

《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导

电影是根据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中文小说《余震》改编,描述的是在1976年唐山发生的大地震。据张翎说,她的创作灵感是从她无意在北京国际机场书店中看到的一本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道中来的。这篇报道中提到的都是唐山人民如何重建家园的成功个人事迹。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医生,张翎开始考虑到由于大地震许多灾民心灵上所受到的巨大的创伤,认为这些心灵创伤是不可能一下子被完全成功治愈的。所有她写了《余震》一书,把她所知道的一些受难者真实的零星故事编成了这本书,而冯小刚又在这本书的基础上,重新又加以大量的更改,拍出了这个动人的电影。

虽然是一个历史片,《唐山大地震》要说的其实是导演对中国社会当今状况的一些看法。如果说张翎要讲的是精神创伤的持续,那么冯小刚要观众看到的则是一个公民社会建造所应具备的起码道德理念和准则。他们都在历史中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东西。方登一家在大地震中蒙受了巨大的痛苦,父亲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母亲牺牲姐姐保住弟弟方达的艰难决择、方登对母亲的宽容、她继父对她的无私、无条件的关爱、都是当今中国作为一个公民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人文素质。换言之,如果这些人的道德底线不被尊重和采纳,那么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战胜灾难给他们带来的苦难和挑战。而有了这些基本的人文素质,人们就可以在灾难面前变得强大起来。

电影从一家人在大地震中的经历让观众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公民社会的文化土壤。方登的个人经历逐渐使她认识到牺牲个人,保存整体的必要。父亲方大强为了母亲和全家人的安全在大地震中牺牲了自己。母亲李元妮出于对父亲的爱,决定守寡,为了家庭的完整而牺牲她个人的幸福,不去过灯红酒绿的生活。弟弟方达出于对姐姐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激,决定伺候妈妈一辈子。方登在参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看到一位母亲同意让救援人员给自己儿子截肢,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她终于懂得了牺牲的必要和意义。虽然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一个历史片,但它所描述的其实也是一个文化的乌托邦,一个将来的、高度文明的公民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勇于自我牺牲,善于自我检讨,对别人承认错误说对不起,守得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因为大家都有一个起码的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