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men

1999《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

要看懂和欣赏霍建起的故事,首先需要了解中国人在21世纪即将开始时对20世纪的历史的种种看法。改革开放已经深入持久地进行了20年,在这期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镇化的大局已定,数以百万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些巨大变化的速度如此之快,“现代主义”作为上层建筑和文化意识或者潮流有了它的经济基础,一些人开始对乡村的落后的自然条件有了新的人文考量,把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看成是对人性的异化,把文明社会的发展视为一个人们逐渐丧失纯朴本能而变得腐败的过程。这种原始主义的审美观把返朴归真作为理想,这也就是为什么霍建起对乡邮员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他来为中国的贫苦落后的边远山村画一幅美丽温馨,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在这个边远的山村,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没有人与人的竞争,没有对功名成就无穷的烦恼和焦虑。山村的美在于那儿生活的简陋和宁静,人的淳朴和善良。这就是原始主义的审美观和其中城乡的对比。

在影片中观众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愁。爸爸邮递员虽然已退休,对儿子子承父业不放心,还是要陪他第一次出任,把他介绍给爸爸服务了一辈子的山区农民。爸爸乡邮员甚至觉得离开了他所熟悉的那片偏远乡村他不知道怎么生活。他跟儿子之间的“代沟”象征着城乡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尽管到最后父子能言归于好,儿子也能够成功地完成他的第一次乡邮任务。父子交接班的过程成了城乡两种文化之间的一个对话;不得不承认,霍建起的原始主义把湖南乡村描画成了一个仙境。父亲告诉儿子,他爱母亲是因为她以前是山里人;山里人是仙人。山里人(仙人)是那样纯朴,那样与世无争,那样善良。比方说五婆,从小把孙子带大,可等到她老了,眼睛不中用了,需要别人照顾了的时候,孙子却去城里上大学去了,一封信都没有。爸爸邮递员对五婆入微的照顾说明乡村文化的优越。

我们看到的是一副副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灾难,人与动物/植物之间没有失调。正像影片题目向大家所提示的,中国边远的山村是一片净土,一个天堂。那人那山那狗之间的互动和互利是一种大自然中原有的和谐。比方说那狗,它的存在有益于人类的幸福:它帮助追回被风吹走的信件,它的叫声预示村民邮递员的到来,它为乡邮员找来柴火暖身,它为儿子邮递员领路。它对那人的忠诚不亚于爸爸邮递员对他的工作的忠诚。对于山村的贫困,爸爸邮递员则说,“贫穷有什么不好?环境恶略能激励人发奋图强去改变现状”。关于山村本身,它对于人的精神起了一个“保仙”的作用。所谓仙人,指的不单是传统的道家隐士,而且也是不接受现代工业文明、抵制商业经济消费文化的现代隐士,就像美国国内的Amish村落和社区,他们不接受现代文明,不用电和汽车。换言之,影片是一个现代主义(modernism)、原始主义(primitivism)的宣言,强调和美化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霍建起的下一部电影《暖》2003更细致的阐述了他的现代主义审美观,抒发了中国人对城镇化的矛盾心理和又恨又爱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