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喜宴》李安导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事讲的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如何在今天受到世界全球化的挑战。这种挑战的形式就是对同性恋的文化容忍度。高伟同与父亲之间的不愉快绝不仅仅在于代沟。父亲能从多大的程度上接受自己同性恋的儿子和他的爱人赛门,直接挑战传统文化的底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而在西方,特别是在纽约市的曼哈顿岛上,同性恋只是一个个人的自由选择之一,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生活方式。伟同的性取向使高伯伯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希望成灰。而对伟同来说,虽然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懂得尽孝的重要性,与蔚蔚结婚生子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故事的悬念也就在此:中西文化究竟可不可以和平同存,在高家,要看所有当事人的智慧与文化修养。 李安的故事为这场文化冲突拉开的帷幕,也为此安排了不少精彩的细节。首先,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每个文化的参与者和捍卫者同时又可以是而且经常是文化的批判者和改造者。对于儿子的“出轨”行为,高伯伯并没有感到他是大逆不道,因为他自己在年轻时也曾抗婚离家去参军。所以对于尽孝中个人需要作出的自我牺牲是胸中有数的。他虽然曾经是名将军,但对儿子并没有要求绝对服从。他对凯撒大帝名言的修改就说明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愿意为了自己的原则妥协:“我来了,看到了,学懂了。”(“我来了,看到了,征服了。”)当这个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时,他的文化底蕴和修养要求他进行必要的妥协,而不是非我独尊,非此即彼的态度。因此他对儿子的假结婚将计就计,明知喜宴是伪装,却亲临伟同和蔚蔚的婚礼,促使蔚蔚怀孕。在影片结束时,这位领导过千军万马出生入死的将军举起双手,在纽约机场接受安检,象征着文化的妥协和对新生事物的“投降”。而这种投降和妥协又即将给高家带来新鲜血液。 中国封建文化对同性恋并不陌生。“断袖之癖”所指的就是男人的同性恋。与今天不同的是,同性恋在封建时期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法社会从来不构成一种威胁,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同性恋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被一般人认可、接受的自由选择和生活方式。范范讲,中国文化还不完全认同这种生活方式。伟同的妈妈听说儿子是同性恋,第一个反应就是儿子被赛门(西方文明)带坏了。文化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也表现在其它人物身上。比如,伟同、赛门和蔚蔚对婚姻爱情生育的看法和态度都是十分功利,十分自私的。伟同之所以同意赛门搞假结婚就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帮他减税。对纽约人来说,结婚也好,单身也好,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享受。蔚蔚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之后,坚决要堕胎,因为她觉得对一个女人来说自己的艺术生涯更重要。而这三个人的“纽约价值观”在他们机场送高伯伯回台湾时都有所改变和收敛,因为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将组成一个家庭,变成父母。 家庭对李安来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重合点。东西方文化都绕不过这一个普世的价值。有了这个基本价值观,高伯伯和儿子的冲突,高伯母和蔚蔚的矛盾,都可以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上得到解决。这场文化战争的赢者是文化包容。喜宴实际在庆祝的就是对多元文化论,庆祝文化和个人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庆祝性解放和爱情,也庆祝家庭的神圣,庆祝社会的开放性和前卫性,也庆祝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