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孔雀》顾长卫导演
跟导演一样,故事中的三个孩子也是在70年代长大成人的。他们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顾长卫对童年的记忆。他们的父母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都是导演所熟悉的;也可以说,影片是顾长卫对自己30年前童年的一种还旧和致敬。 这也就是故事为什么有如此的结尾:姐兄弟三人在动物园望着一只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肯开屏的孔雀。只有当人们都离去,那只孔雀才自恋般地展现它的美丽。这个时间上的错位是顾长卫为70年代他的童年定了一个基调。他成长的年代所重视的不是个性与天才,而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兄弟姐妹三人都非常有个性,但是就像孔雀开屏时没有收到任何人的关注一样,他们个人的创造性也被那个保守的革命年代所忽视,所埋没。三人都很有个性:姐姐高卫红在那个封闭保守的时代要算是性早熟,不切实际,充满创造性和幻想。但她“开屏”时不但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遭到父母的非议。弟弟卫国也很聪明,喜欢艺术;但因为偷偷画了一张裸体女人像被父亲当成“流氓”打出家门。哥哥卫强喜欢音乐,但因为听女孩子唱歌时离女厕所太近被人认作“流氓”,打了个半死。 那是一个性压抑,政治压抑,人性扭曲了的时代。幸存下来的人是那些会自检,自律,自暴,自弃的人。怕被卫红认为自己是“流氓”,杆子宁愿用枪自残,也不肯去碰一碰已经为他把裤子都脱了的女友。在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性觉醒或者艺术天才是一件丑事;与众不同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所以,妈妈一定要把卫红从自行车上拉下来,不让她“露丑”,把自己缝制的降落伞绑在自行车后边去兜风。一家人之间都要互相排斥,爸爸把“流氓”儿子赶出家;卫国要跟同学一起殴打“进女厕所耍流氓”的哥哥卫强。卫红婚前想买本《农村医疗手册》都觉得不好意思,让弟弟替她去买。 孔雀开屏是动物发情求偶的表现;如果有性压抑,那么它的美丽将不可能发生。这三个“问题少年”如果活在21世纪的今天,不会有任何问题。但不幸的是他们生活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们的青春,才华,智慧和能量,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但没有得到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反而都成了他们的耻辱,被人视为是需要限制,管理和回避的东西。他们成长的经历是对文革的一个写照。 这也就是为什么导演给了我们最后这一幕。这里充满了遗憾,悔恨,惋惜,同时也渗透着温馨的回顾,留恋和怀旧。这是另一部《青春之歌》或《青春颂》,不一样的是那个时代埋没了一代人的花样年华。只有当它远去和消失的那一刹那我们才发现其中闪光的东西,才看到了一种在70年代人们没有意识到的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雀》是一曲挽歌,送走了一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