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etherzw

2002; 《和你在一起》陈凯歌导演
儿子父亲在一起在这个故事中意味着把亲情方在功名之上。小春作为一个音乐天才最后决定放弃他的提琴大师的生涯,放弃功成名就的美好前景,陪父亲回南方农村老家去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故事背后无疑是一个浪漫的返朴归真的神话。每个在大城市中生活,为工作竞争感到焦虑,被生活负担压得喘不上气的人心中都会有类似的幻想,希望能看到这种神话或者奇迹真会发生。陈凯歌的动人的故事是对中国城镇化中千百万人的一种精神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像晓春这样决定放弃城镇生活返乡的人是极少的。也就是活,这个二分法在真实的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小春对参加国际小提琴比赛或者与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他的父亲一起回乡的选择是通过一系列事件才变得明朗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父亲刘成对小春两个提琴私塾的选择。姜老师和于世风代表的当今中国人一切(艺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姜老师相信艺术、音乐天才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像于老师那样,把一个人的艺术或者音乐天才看成是一个个人成名成家,取得成功的手段。对姜老师来说,艺术享受本身就是一个目的,而不是要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这种态度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无疑是非常理想的。一切都都是商品,一切都可以买卖,一切都有交换价值,包括成功。刘成带养子小春从乡下来到首都北京目的就是要把他的还不具备商业价值的音乐天赋兑换成为名利,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赫赫有名的于老师当然要比痴迷音乐酷爱艺术的姜老师对小春更有用。在影片的一开始,我们看到音乐(天才)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外的用处。小春为了一个产妇拉琴,减轻她分娩阵痛。影片最后,小春再次追到北京火车站,为他的父亲刘成拉琴,和他在一起。陈凯歌让观众看到音乐和实用价值,而不是它的资本交换价值。

中国自古到今一直就有利与义的一对矛盾。“君子立于义,小人立于利”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信条。在这个电影里,小春最后的决定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忠孝仁义的美德;留在北京,去参加国际大赛,他很可能功成名就。但是如果这样,他需要远离他的养父和故乡的父老乡亲,亲朋好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就成了不孝不义。如此说来,陈凯歌是在中儒家文化的范畴中重新解读的当今的中国的社会变革。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人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社会成功。于世风所能为小春提供的就是“个人成功”,使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能转换成为一种资本和商品。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主要是金钱。金钱、资本的高度流通,使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迅速缩小。这是资本主义自由的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带来的益处。但与此同时,也出现拜金主义,追求成功,追求时尚,追求消费和个人享受。

改革开放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模版的。中国人成功的标准也常常是看西方,效仿西方社会和文化。莉莉怎样衡量她作为一个年轻女人的成功?时髦的衣着,成功男士对她的追求。她房间里挂着一幅美国女明星梦露的照片;这是她的成功梦。小春琴盒琴谱里也有女时装模特的照片;作为一个13岁已进入青春期的男孩,有一个莉莉那样的女友是他的梦。刘成作为父亲的梦想是让儿子小春在北京得到余世风大师的亲手栽培,将来去参加小提琴国际比赛,从而一举成名。这也就是为什么刘成决定不再用姜老师,而要去苦苦恳求余世风。

姜余的差别在于成功的两种标准。姜老师酷爱音乐,陶醉在音乐欣赏之中。他对音乐的执着使他对女色,甚至成功都没有太多兴趣的地步。音乐改变了他,让他学会善良,善待无家可归的野猫。虽然他身居简陋,但他生活在音乐中。他最后去车站送刘成小春父子俩回乡,说明他对看不起世俗的成功标准。小春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对姜老师来说,是一尘不染,没有被物欲横流的新的社会风尚所席卷或者吞噬。他寒酸的家境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流放,对世俗的一种鄙视。如此看来,余老师所代表的则是姜老师所看不起的成功流程和经济运作,如何把音乐天才转化成商品和资本。正像影片题目所说,成功也存在一个跟谁在一起的问题。